隔熱紙的由來其實跟汽車與建築發展密切相關喔~
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,大量建築與汽車開始使用大面積玻璃。
雖然玻璃能引進光線,但同時也會帶來太陽熱與紫外線,造成室內悶熱、家俱褪色、汽車駕駛刺眼等問題。
一開始是使用 染色玻璃(Tinted Glass),讓玻璃本身帶有顏色來減少光線與熱量。
後來發展出 塗層玻璃,在玻璃表面鍍上一層金屬或氧化物,能反射部分紅外線與紫外線,但成本高、不易普及。
二戰後,美國汽車數量暴增,加州等地因日照強烈,駕駛容易中暑。
科學家開始研究把薄膜材料(聚酯 PET Film)結合金屬鍍層或染料,製成可貼在玻璃上的薄膜,也就是最早的「隔熱紙」。
這類產品最初應用在 汽車玻璃,隨後推廣到建築窗戶。
染色膜 (Dyed Film):最早期,僅能降低眩光,隔熱效果有限,容易褪色。
金屬膜 (Metalized Film):鍍鋁、鎳等金屬,可有效反射熱能,但有「鏡面反光」問題,還可能影響GPS、手機訊號。
陶瓷膜 (Ceramic Film):1990年代之後發展,用奈米陶瓷粒子阻擋紅外線,不影響訊號、不反光,成為近代高端隔熱紙主流。
多層光學膜 (Multilayer Optical Film):結合奈米技術與多層薄膜堆疊,能選擇性阻擋熱能,透光率與隔熱性能兼具。
汽車隔熱紙:主要訴求隔熱、防曬、隱私、安全。
建築隔熱紙:辦公大樓、住宅窗戶貼膜,降低空調能耗。
特殊用途:醫療玻璃、防爆安全膜、節能建築玻璃。
隔熱紙源自 20 世紀中期美國,因應炎熱地區汽車與建築玻璃的隔熱需求而誕生。從最初的染色膜,演進到金屬膜、陶瓷膜,再到今天的奈米多層薄膜,功能已經不只是「隔熱」,還包含 防曬、隔紫外線、安全防爆、節能環保 等多重效果。